第57课时 第三节 公众参与 【学习目的】: 1.认识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湿地的概念、特点以及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通过国内外实例深刻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地球物种数量与分布。 2.了解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理解生物物种资源对人类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森林及其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森林锐减的原因、特点和危害。 2.运用世界森林分布示意图,能说明世界森林种类和分布地区。 3.理解森林生态功能,树立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说明世界、中国淡水紧缺的解决对策。 2.结合实例,说明耕地的利用和保护措施。 3.结合实例,说明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正确认识见诸行动”的教育,以促成环境观发展的新水平。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