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标要求:
1、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2、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节的内容后,对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已经有了整体认知,但是其认知水平往往还停留在表面,还需要深入理解,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
【重点、难点】
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合作探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