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优秀教案 > 其他教案 > 高中音乐 > 正文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0-03-01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 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 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

教学重点 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

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关注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

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

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
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 高中音乐《爵士乐》教学设计
下一篇: 高中音乐《萧友梅与黄自》教学设计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