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总复习 第一课时 “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复习内容:教科书P102、105页 学情分析: 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复习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通过前面“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但因为每个人身体部分的长短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时,结果不相同而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案例9 【教学片断】(二上:“认识乘法”——徐斌) 师:(出示主题图)看,小动物 正在活动呢!在这块草原上,有几种动物?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有两种动物,鸡和兔。 师:兔子有几只?鸡呢?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数兔时是2个2个数的,因为它们是2只2只地站在一起的。 生2:我数鸡时是3个3个数的,它们都是3只3只地围在一起的。 4个3
案例1 【教学片断】(二上:“看望老人”引入新课环节)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谁知道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个别的学生有的说知道,好像叫老人节,多数说不知道。 师:在那一天,有的人会去敬老院里看望老人(板:看望老人) (这时有学生举手)生1:我爷爷在敬老院呢!还有很多的爷爷、奶奶也都在那,我去过那。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方面:有余数除法,两步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空间与图形方面:方向与路线,测量,认识图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统计图表的分析。
本学期我班有学生42人,通过三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课堂学习方式,有小部分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认真练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倾听他人发言,遇到不懂得地方及时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请教,会通过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好,能独立思考问题,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表内乘法(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内容,课堂活动第1 ,2 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读、会写乘法算式。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乘法与加法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 数 第1课时 数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页,单元主题图、例1、例2、例3 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千、万,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经历计数单位(千、万)产生的过程,进一步培养数感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