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纸陀螺》
一、教科书分析
《纸陀螺》是《科学》二年级下册“动手做玩具”单元中的第4课。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模仿玩具的结构,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与制作简单玩具的体验活动。本课将带领学生经历从模仿、制作玩具到改进玩具的体验活动——制作纸陀螺,并在测试中不断改进。本课编写内容主要指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18。3的低年段学习目标“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活动1“用纸做陀螺”是让学生观察纸陀螺作品,利用卡片和竹签进行模仿和制作,并尝试让纸陀螺转起来。活动2“怎样转的更久”指导学生展示自制的纸陀螺,通过观察和比较纸陀螺的转动情况,提出改进纸陀螺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改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体验到根据测试结果对作品进行不断的改进可以使玩具做得更好。
二、学情分析
陀螺是学生熟悉、喜爱的玩具之一。对学生来说,用制做陀螺是一件新鲜、好玩的事情。纸陀螺的制作和改进活动相对简单易行,所需时间也较短,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完成。因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过自制纸陀螺的经历,第一次制作出来的纸陀螺可能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同时,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来找出影响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因素。因此,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转纸陀螺的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纸陀螺的转动情况,引导学生模仿转得久的纸陀螺,对自制的纸陀螺进行有效的改进,避免盲目试错。另外,二年级学生在制作时,画圆和用竹签穿插纸盘是难点,其中用竹签穿孔还存在安全隐患。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知道纸陀螺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2.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可以转起来的纸陀螺。
3.能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尝试改进纸陀螺,使其转得更久。
4.能围绕“怎样让陀螺转得更久”的问题,进行多个角度的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纸陀螺的测试结果进行改进,使其转得更久。
教学难点:制作纸陀螺时,在卡纸上画圆以及在纸盘中间穿孔的操作。
文档为docx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