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技巧。本词突出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辛词的独特之处,教师如何让学生把词中所涉及的这些典故尽量熟悉,是读懂这首词的关键;如何在45分钟内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面对这几个典故,就成为又一个教学难点。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首词的教学目标,达到情与景的统一,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情境当中呢?经过近期多次评课及教研活动,我意识到:充分认识、深入文本是诗词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仅就此谈谈对这节课的几点认识:
一、要充分地诵读文本。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学生体会作者爱国情怀”的教学目标,我对作者及其生平事迹作了大量的介绍,这样占用时间较多,就显得喧宾夺主了。其实凭学生初中对辛弃疾的了解就够了,课上稍做复习即可。“文以载道”是语文特点之一,那“道”从何而来?单凭作者经历的介绍与主观想象是不行的,还是应注重学生对“文”的充分诵读。另外,教学设计时我想象能在知识的拓展及迁移中,让学生进入情境,问题的设计也相对侧重于学生纯粹的主观感受。事实证明在文本没有读透之前,任何扩展与迁移都是流于表层的,甚至会适得其反。所以还是要回到“文本”这个源头,培养学生从文本入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怀古词在题目中就点明了怀古地点,应该在充分解题基础上,由文本内容入手指导诵读。词以“千古江山”起笔,气势恢弘,一位久经沙场的老者凭栏远眺,“古来万事东流水”,此时此刻却汹涌在他的心中,在这英雄辈出之地,在这胸怀壮志之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就此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再通过指名朗读来掌握学生对词情感的把握,并促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思考,为进行下一步诗词鉴赏做好充分准备。
二、注重意象的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是意象较为集中的诗词,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忽略了对意象的分析。意象是作者为表达自己情感所选取的客观之物,是诗词意境营造的重要部分,鉴赏诗词要通过这些客观之物的自身特征找到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契合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片中选取了“舞榭歌台”“寻常巷陌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