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点家务活
一、教学任务与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分析
《干点家务活》是《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2课,它包含了四个话题,分别是“我做过的家务活”、“做点家务很不错”、“再来学一招”“这时怎么办”。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在感受家人对自己爱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在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来回报家人的爱,从而帮助学生加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增强学生做家务的实践能力。
教材P46出示一棵学生有趣的“苹果树”,苹果树图里呈现了擦桌子、扫地、摆碗筷、倒垃圾等四种一年级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另外两个空白苹果是开放性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填写自己做过的其他家务活。而教材P47的三幅图则是提示了做家务的三个层面:学会做家务可以减轻家人的辛劳;做家务讲究方法;为家庭成员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这些都是爱家人的表现。教材的P48是教你一招,旨在让学生交流做家务的技巧和窍门。最后教材P49举了三种孩子不做家务的原因,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是浪费时间,不如多读书;家长嫌弃孩子做不好;孩子看电视兴头正浓,不愿意去做。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如何处理此类问题。
教材以图片为主,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较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为教师提供了主要的教学板块和逻辑线索,同时留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渐渐长大,也很想为爸爸妈妈做一些事情,但是由于上海是一个独生子女的城市,父母都很宠爱孩子,不舍得孩子累,对于孩子的学业要求也很高,很多父母怕做家务浪费学习的时间,也不太愿意教孩子做家务,加上不少80后父母平时自己也不太愿意做家务,导致现在的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什么事都不会做,在家中没有主人翁的意识,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其实,在父母和孩子做家务的过程中都会享受到意想不到的乐趣。通过做家务,孩子不仅能够变得心灵手巧,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家庭主人翁的意识。
因此,教给孩子做家务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帮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