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明确课标要求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
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
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
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
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
1。褶皱山
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名称
岩层形态
地形
判断依据
岩层出露特征
背斜
向斜
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名称
岩层形态
地形
判断依据
岩层出露特征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
未受侵蚀,成为山岭
久经侵蚀,形成谷地
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对称分布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