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螳螂捕蝉
23.螳螂捕蝉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 “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 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 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 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 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 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 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 指导书写生字 六、 作业 完成习字册的书写练习。 熟读课文。 |
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