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以“泥石流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在自然灾害的成因与防治这一部分,不同版本教材对于自然灾害的介绍形式及侧重内容均有一定差异,对于案例的选取和剖析也见仁见智,因而无法以教材定教法,只能根据《新课标》实施教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能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以泥石流为例,探究其“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学习灾害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预防灾害和逃生自救。所以本节课将在泥石流成因探究的基础上,掌握其预防、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和设计理念
自然灾害发生于自然界,在地区上存在差异性,在时间上“可遇不可求”。若要更直观、深刻的认识自然灾害,需要更多的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然而,中学生由于学习紧张,走进自然的机会往往较少,所以缺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这让地理教学多少失去了些“现场感”。“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结合重庆的地形和气候,选择本地常见的泥石流为学习对象,能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灾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自然灾害不仅仅是成因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懂得防治措施的探究。实验探究得出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能回归于现实生活,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新课改中提出了“探究学习”方式,但想要探究自然地理现象难度极大,因为无法将其移植于空间有限的课堂之内。然而,借用其它学科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