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养生知识 > 养生大全 > 正文

:老年人得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引起的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16-12-17
:

  老年人得糖尿病原因有哪些

  一、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控索,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五、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六、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

  老年人得糖尿病怎么办

  1、高龄的人群易患病

  一般指40岁以上人群,但由于目前糖尿病发病年轻化,30岁以上的人,如果没有防范意识,也容易得糖尿病。因此,必须加强运动,并保护合理膳食。

  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在糖尿病亲属中糖尿病发生率较非糖尿病亲属高4—倍,单卵双胞胎发生2型糖尿病的一致率达90%。

  3、肥胖症的患者人群

  肥胖的人脂肪细胞变大,细胞上胰岛素受体相对变少或不敏感,易引起糖尿病。肥胖者特别是体重指数(BMl)>25者,控制体重、减轻肥胖与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系相当密切。研究发现肥胖者糖尿病患病率为非肥胖者的3—5倍。

  4、代谢综合征的人群

  这类人群包括:糖尿病或糖代谢受损、高血压、血脂紊乱、全身型或腹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伴胰岛素抵抗、微量蛋白尿及高尿酸血症等。

  老年人如何预防糖尿病

  1、进餐次数的调整

  胃轻瘫时以少食多餐为佳,每日3大餐分为6-7小餐,分别在早晨、中午、下午、临睡前进餐,餐间安排2-3次点心,以减少餐后高血糖,同时避免餐前饥饿感。

  2、食物状态的调整

  胃轻瘫时,固体食物排空受阻较液体食物更明显,因此,膳食搭配时最好将固态食物匀浆化,或多进食流质食物,必要时甚至完全依靠流质食物,这样有助于改善胃肠道症状与控制血糖。

  3、食物成分的调整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消化运动减弱,胃排空已延长,故需降低食物中不消化纤维的含量,一些含丰富纤维素的蔬菜(如芹菜、白菜和马铃薯等),虽有降低餐后血糖作用,但是易有胃肠道反应,因此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不能多吃。

  4、糖尿病其他并发症的饮食护理

  伴有肾病者,应控制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避免含钾高的食物;伴有腹泻者,限制粗纤维蔬菜与水果,食少渣、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炸的刺激性食物;伴有四周神经病变者,多食糙米,豆类等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老年人糖尿病血糖标准

  40岁以上的人群体检,除常规空腹血糖检测外,建议查早餐后2小时血糖,如果这两个时间段血糖都正常,才能排除糖尿病。因为有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增高,如2次超过11.1mmol/l,则糖尿病的帽子戴上了。如果血糖不正常,偏高,考虑糖耐量下降,建议适当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定期复查血糖。轻度的糖尿病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控制血糖,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需要用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一、首先了解下血糖高一般为多少?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2、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老年人血糖标准的相关内容。

  3、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4、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三、血糖仪也可能“闹矛盾”

  测出来的血糖值跟实际的血糖值有误差,也有可能导致“血糖正常却还是有糖尿病”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家中监测血糖是一个良好的健康习惯,但有时候血糖仪也会“闹矛盾”。一般家用的快速血糖仪,其准确性即血糖仪所测结果与静脉血检测结果允许有20%误差,其精确性即同一样本多次重复测量后一致程度,允许有7.5%的变异。此外,环境的温度、湿度、非独立包装的试纸在开封的保管等均会影响准确性。

  除了仪器本身可能存在的误差以外,操作不当,血量不足,局部挤压等也会导致血糖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血糖仪所需血样本多用扎手指获得,也就是测的是末梢全血,而作为诊断糖尿病最准确的方法,应是抽取静脉血来测试血清,两者也可能有10——15%的差别,虽然目前血糖仪所显示的结果已经校正,但受校正采用的标准影响,结果也会有部分误差。因此,血糖仪测出来的结果仅仅是作为参考,定期体检抽血检验还是必要的。

  老年人糖尿病的危害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糖尿病的危害

  对周围血管的危害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

  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老年人糖尿病什么症状

  (1)糖尿病白内障、青光眼及虹膜睫状体病变: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以白内障或青光跟为首发症状就诊,对已确诊为糖尿病者,应引起注意。

  糖尿病性老年性白内障与一般老年性白内障相同,但发病率高,发病早,成熟快。是台井老年皮质型白内障。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内外资料表明,发病率与糖尿病病程的长短呈正相关。老年糖尿病人并发视网膜病变者为27%~41%。强化治疗的研究中,视网膜病变比非强化治疗组明显减少。

  1单纯型(Ⅰ期-微血管瘤+小出血点;Ⅱ期-硬性渗出或+出血斑;Ⅲ期-软性渗出或+出血斑),特点是微血管瘤,无新生血管。软性渗出的棉絮状物,是视网膜血管闭塞性损害的表现。

  2)增殖型(Ⅳ期-新生血管或+_玻璃体出血;V期-新生血管+纤维增殖;Ⅵ期-新生血管+纤维增殖+视网膜脱离)。特点是有新生血管。基本病因是视网膜缺血。

  4.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DLASO)

  (1)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多发生于40~70岁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病程延长、年龄增加,患病危险性亦加大。

  (2)临床表现:早期小腿、足部发凉。若影响到神经干的供血,可有麻木、蚁行、针刺感,小腿乏力,行路不能持久。间歇性跛行、疼痛(腘动脉远端小动脉闭塞,仅为足部疼痛;腘动脉远端及近端均受累则为小腿及足部均有疼痛)等。

  (3)若血管已闭塞不能扩张,热疗使疼痛加重:此时可表现有静息痛,即肢体痛夜间休息时加重,疼痛难以入睡,起床行走、局部按摩以减轻疼痛,严重时夜间和白昼均有持续性疼痛与感觉异常(蚁行感、麻木、烧灼、刺痛及肢端发凉等感觉)。应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鉴别,后者多为双侧、对称性感觉异常,呈手套、袜套式,肢体远端更明显,但很少有痉挛性疼痛。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踝部音叉震动阳性。

  (4)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肢端坏疽:是因糖尿病神经病变失去感觉及因缺血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多发生在50岁以后,60~70岁更多见。多为干性坏疽,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但多数为缓慢发病。由于伴有神经损害,也有无疼痛的坏疽,病初由于局部轻微损伤、感染、小水泡而诱发。足坏疽好发部位为足趾及足跟,易受挤压、受重力所致。

  (5)老年人低血糖:多发生在进食过少、治疗中药不当或合并感染等应激情况下。

  临床表现:①交感神经综合征:饥饿、心悸、手抖、出汗、震颤。③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反应迟钝、嗜睡、意识模糊、行为失常、语言障碍、轻度偏瘫、抽搐或癫痫样发作及昏迷等。要提高警惕。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 腹泻吃什么食物好得快,治拉肚子的最快方法
下一篇: 黄瓜的营养价值有哪些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