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从西周“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兼并的严重
B. 铁犁牛耕的使用
C. 社会的稳定
D. 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能力大大提高,依据相关史实,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故B项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犁牛耕的使用
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
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
【答案】B
【解析】
材料“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实际有利于形成土地私有制,从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特征,排除A;材料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排除C;材料与地主无关,排除D。
3.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瞻。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浸浸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A. 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B. 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 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