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庄子》二则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
4、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意义。
【学习难点】感知庄子和惠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知识链接】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基础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梁( ) 鹓 ( ) 醴泉( ) 鸱( ) 吓( ) 鲦鱼()
2、填空:
①“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用了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鹓鶵的品性。
②《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
“鹓鶵”比喻,
“鸱”比喻 _________________,
“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词语:
相梁:或:
搜于国中:止:
醴泉:于是:
而吓我:濠梁:
是鱼之乐也:安知: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全:云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欲代子相。
②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⑥请循其本。
⑦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合作探究】
1、阅读《惠子相梁》,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阅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