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地貌类型及其发育位置。 2.掌握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 2.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和划分方法。 3.了解五带的划分。
[学习目标] 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洋流的概念、类型及世界各大洋主要洋流的名称。2.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洋流有关的自然现象。
2.3 常见天气系统 第2课时 气旋、反气旋与天气 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运用天气图,简要分析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2.以某种气象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2.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3.掌握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1.3 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 地球运动的特点 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 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
1、教材内容 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围绕“水的运动转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来编排,共两目。第一目,“相互联系的水体”,教材首先介绍了地球水圈中的各种水体类型,并指出淡水的储量不足及其巨大作用,然后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说明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从而阐明了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着的t是运动变化的。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整体上把握内、外力作用及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变化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山岳的形成和发展来理解、掌握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方面的作用过程,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交通运输)的影响。该部分教材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具体解释了内部地貌的演化过程。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褶皱山和断块山部分,教材先剖析了褶皱和断层的发育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该部分还以交通运输为倒,分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