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第5节 光的色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第4节 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了解它们的应用。
1、《古诗三首》是由(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组成。《山行》描写(深秋)时节,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诗中写枫叶颜色的诗句是(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中诗人通过对(荷枯)、(菊残)、(橙黄)、(橘绿)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凌寒傲霜的气概,间接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佩之情,诗中写秋天丰收之景的诗句是(正是橙黄橘绿时)。《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的(郁闷孤独)之情,后两句诗人看到的是
一、会认的字。 坝(bà)(堤坝)(平坝)(河坝) 扬(yáng)(扬帆)(飞扬)(飘扬) 摔(shuāi)(摔跤)(摔倒)(跌跤) 跤(jiāo)(摔跤)(跌跤)(滑跤)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一、我会按顺序默写单韵母。(5分) 二、我也会按顺序默写声母。(12分) 三、我会照样子填空。(6分) 例:ná→(n)—(a) j—ü—ǎn→(juǎn) xué→ ( )—( ) k—u—ān→( ) shuǐ→( )—( ) q—i—áo→( ) qún→( )—( ) y—ü—āan→( )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