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昆虫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头部长有一对触角。会用昆虫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一动物是否属于昆虫。 2、科学探究 观察昆虫,逐步形成归纳概括的推理能力,初步感知研究某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方法途径。
第三课 空气怎样流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热空气会上升,周围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因此形成风。 2、科学探究 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借助合适的方法观察到空气的流动路径,类比推理,分析风是怎样形成的。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空气被定义为地球的物质。既然是物质,首先应是存在的,并且有其种种的属性。空气占据空间是空气属性之一,也是证明其存在的事实。本课通过建构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是物质。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内容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对水和空气有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这门学科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处理。形成的教学设计增加了3个板块:增加的第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
《认识一袋空气》 【教材简析】 《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他们去哪里了》 【教材简析】 《它们去哪里了》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六课。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会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这节课通过将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研究水的特征。学生将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
《给物体分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4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物体有很多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描述为大或小、轻或重、光滑或粗糙、透明或不透明,以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等。在本课中,他们要对之前用到的所有物体进行分类,进一步清晰、有序地认识它们的属性。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活中,学生早就在不知不觉地对一些事物进行分类了。本课要引导学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并由此认知到“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所以,本课有明
《给动物分类》 【教材简析】 分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从一年级开始训练分类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具有积极意义。本课借助动物的多样性,训练学生的分类能力,让学生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小学中段的教学目标,所以本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题材,依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的分类练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
《给动物建个“家”》 【教材简析】 本课的动物主角仍旧是蜗牛。给蜗牛建个“家”,实际上是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这是为了进一步更细致地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教科书第37页的图示,则是提供了一种栖息地的模型,里面有小树枝、沙砾、土层等适宜的物品材料,教师也可以仿照这样的环境,用其他物品建造。在这样的“家”中,学生可以发现蜗牛在栖息地的生命活动情况,有机会深入地观察蜗牛的进食、休息和运动,从而体会动物的生存需求,拓展对生物更丰富的理解。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