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初二物理教案 内容列表

有关“初二物理教案”的内容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四新材料及其应用教案(北师大版)

    四、 新材料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形成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初步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力争将来能在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上做贡献,有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于知识方面不做具体的要求。 教材上所涉及到的知识也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新材料的认识还给同学和老师留了很广阔的空间,搜集资料的过程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关键.在内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活动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三学生实验探究__物质的密度教案(北师大版)

    三、学生实验: 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3.会进行密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重点: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教案(北师大版)

    二、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一物态变化温度教案(北师大版)

    一、物态变化 温度 第一课时 物态变化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能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②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③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大量不同状态物质按照固、液、气三种不同状态分类体会对物质分类的方法。②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③通过用物质结构的微观模型解释三种物态的特征,了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五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教案(北师大版)

    五、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进一步认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②通过对生活和生产技术中的物态变化的学习,辨别不同的物态变化形式。 ③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四升华和凝华教案(北师大版)

    四、 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与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了解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三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版)

    三、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3种状态间的相互转化,理解汽化、液化。 (2)掌握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特点以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解沸腾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水沸腾的特点,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二熔化和凝固教案(北师大版)

    二、熔化和凝固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 八上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新人教版)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1.2.3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现象。 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 八上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新人教版)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一、教材分析 这一章的主体教学思路是:质量、密度的基本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可见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从整个初中力学来看,前面学习了规律型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本节是力学部分的第一个测量型实验,也是的第一个重点实验,因此本节课处于力学实验的核心位置。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