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微观粒子间的关系。2。建立n、M、Vm、c之间相互转化关系及进行简单计算的思维模型。 一、溶质物质的量浓度的基本计算 1.根据定义式计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1)已知溶质的质量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及其微观粒子间的关系。2。了解容量瓶的特点、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及操作,并学会误差分析,培养创新意识。
一、 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 的变化。例:石蜡熔化、 化学变化——有 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 )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 ,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 有 。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 、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课题:爱护水资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课题: 元素(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2.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重点,难点:元素符号的意义
课题: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联系及区别 难点:原子概念的理解
课题: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点) 3.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难点)
【课前知识积累】 1.空气中有多少体积的氧气? 2.实验室有几种制取氧气的方法?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