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散文精选 > 叙事散文 > 正文

:打工的母亲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18-03-09
:

这些年,娘总在农闲的时候跟着村里的妇女外出或就近打工。
  
  秋天的时候,跟随摘棉大军去过新疆哈密摘棉花,一次一坐就是两天两夜的火车。春天的时候,和邻居大娘、大娘南下江苏南京采茶叶,一去就是两个月。
  
  当她在外的时候,每次通电话,问她累不累,嘱咐她别太辛苦。话筒的另一端总是传来熟悉的爽朗的笑声:“累什么,大家伙儿在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有说有笑的,非常开心快乐,就当出门来散散心。”如果是在晚上她散工回去的时候打电话,因为时间宽裕,她还会给我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
  
  笔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娘此时正在三千里外的甘肃兰州枸杞田里挥汗如雨摘枸杞。
  
  上个月我从城里回家了几天,正赶上外村人在村里招募远赴甘肃摘枸杞的工人。因为这一段地里刚收完麦子,玉米也种上出苗了,地里没啥伙儿了。娘执意要去摘枸杞。
  
  我和姐姐都劝她说这么大年纪了,距离又这么远,我们不放心,还是不要去了。娘反驳说:“你父亲出不去了,我们两个人不可能都在家里闲坐着,总要一个人出去。”
  
  那几天,娘跟着了魔一样。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在村里逐一登门游说,马不停蹄地动员在家的妇女。多去个人一是好作个伴,二是每给工头介绍一个人就会得到一丁点儿的介绍费。三四天的时间,娘终于召集好了二三个人,并收齐了需要上缴的身份证件。娘还悄悄地晒好了背包,捆好了衣裳,随时准备等候出发。
  
  就是在出发前的这个空档,她都没有舍得休息一天。在我休完假期返城的当天,她和村东头一户种水稻的人家聊天得知,她家里需要几个人手帮忙插秧。娘像嗅到了“商机”一般,立即答应人家说:“我跟你打听打听,找几个人去干吧。”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从来没有种过水稻,娘也没有插过秧。中午把饭做好后,娘让我和父亲先吃着,来不及换下做饭的衣裳,她就骑着自行车找人去了。经过一家一家的奔波,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便找好了几个有意向的人。等她从外面回来后,我和父亲基本上吃完饭了。娘来不及洗手就慌忙吃起了饭,边吃边说一会就要走了。
  
  正吃着吃着,门口就有邻居嫂子喊她出发了。这时我正在厨屋里面洗碗。只见娘匆匆地放下手中的碗筷,跑进厨屋,在水龙头上用水湿几下毛巾,然后边拧水边对着我说:“宝儿,你今天回去,不能送你了,让你父亲去送你。”刚一说完,娘就快速地推起扎在院子里的自行车,骑上走了。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永远不会散去。
  
  娘外出打工,真像她说的为了出去散心吗?当然不是。我每次要求带家人一块观光旅游,她总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说:“咱农村人旅啥游,不习惯。”其实我心里最清楚,不去旅游是不舍得花钱罢了,美其名曰打工“散心”也只是一个借口。
  
  娘已经六十多岁了。这几年衰老的很快。每一回打工都会很辛苦很劳累,我知道这样会加速衰老,每次当她从外面回来仿佛又衰老了一圈。让我格外地心疼和难受。
  
  姐姐出嫁多年,我在城里有着不错的工作,家里的经济状况在村子里面属于中上等,按说不需要再外出辛苦挣钱。许多村里人也开玩笑说她,在家享福就行了。
  
  很多次,我们姐弟轮番埋怨她:“打工快打‘疯’了,年纪大了不要再外出了,想干的话捡就近的多少干一点。”而娘每次都反驳说:“作为庄稼人,谁会舍得闲着。你(注:此处为笔者)以后结婚成家、买房装修,哪一项不需要花很多钱,趁着能动不多干点怎么能行呢。”
  
  我泪如泉涌,这就是我娘,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生动写照。一位母亲对子女热烈的付出和爱,一辈子不会停歇。
  
  从三十多年前结婚分家时的一无所有到现在成为全村的“焦点”,从供养我们姐弟两个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靠种庄稼、养猪羊、栽果树、开商店、轮流外出打工······夫唱妇随、躬身耕耘,爹和娘以他们认为最佳的方式、用两双勤劳不息的双手和脚步给全家趟出一条幸福的路。(文/史保堂)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标签: 打工的母亲
上一篇: 老家院子那裸「笆乐」树
下一篇: 生活最后的坚守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