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下学期期终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 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 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 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 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汉、宋并不是相延续的朝代,所以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源远流长历代延续,故排除A项;题意中的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并没有体现不同地区的不同内容,无法说明因地制宜注重方法,故排除B项;周、汉、宋的扶贫工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扶贫手段增多,故选C项;题意中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扶贫工作进行精准分类,也没有反映扶贫工作的成效,故排除D项。
2.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A. 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C. 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 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种植桑棉,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的萌芽的标志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与材料不符,排除B。政府规定种植桑棉,与加剧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不符,排除C。材料体现政府规定种植桑棉,没有涉及货币体系的转型,排除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两亩,超过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结合小农经济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A. 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 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 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 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