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B.《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 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 C.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新诗创作所出现的政治标语口号的倾向,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 B、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仅能起到纠正时弊的效用,更能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 C、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认为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又“不妨”取法歌谣。 D、李广田认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诗歌的精髓,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为“最好的作品”。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失其所与,不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其概念最先由西方学者提出,但尚未有定论。 B.“优秀通俗文化”的一般特征为广泛流传、愉悦大部分受众、反映时代特征等。 C.将大众喜爱的一些综艺节目形式融入课堂,能给与学生新鲜感,提升学习动力。 D.优秀通俗文化资源与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熟悉感。
1.误食铜、铅或汞中毒后,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 ) A. 服用大量的葡萄糖水 B. 服用大量的牛奶 C. 服用大量的食盐水 D. 用服适量的食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共同心声是爱好和平,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壮大,人们又往往因为资源和利益而争斗,甚至引发战争。 B.儒家以义与非义来定义战争,这种定义更多关注的是战争动因和过程的性质,而非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C.春秋战国时期,以仁治国、以德治民的诸侯拒绝“霸道”,热衷“王道”,终被拥有“虎狼之师”的秦国所灭。 D.文章结尾“中土边地同为华夏版图,金元满清皆属龙的传人”一句,表明作者对游牧民族几度取代汉王朝,思想和情感上并不排斥。
2.下列事实能说明醋酸(CH3COOH)是弱酸的是 A.醋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B.将pH=3的醋酸溶液稀释10倍,溶液的pH<4> C.醋酸溶液能与鸡蛋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pH=4的硫酸溶液中c(H+):c(SO42-)等于2:1,稀释10000倍后二者的比值几乎不变 B.由水电离的c(H+)=10-12mol/L的溶液中K+、Ba2+、Cl-、Br-、HCO3-一定能大量共存 C.1.0×10-3mol/L盐酸溶液的pH=3,则1.0×10-8mol/L盐酸溶液的pH=8 D.某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1.0×10-12,等体积pH=1的H2SO4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