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学期末,再次上校内公开课,心境与学期初有很大的不同,多了一份压力,同时也多了一份信心。一个学期过去了,我的课堂会呈现出怎样的模样?忐忑中怀有期待。
在备课与试课过程中,翟红梅老师和史菁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上完课后,语文组的各位老师以及徐校也对我的课堂进行了客观中肯的评价,获益良多。感谢大家这半年来的指导与照顾。
相比较半年以前的课堂,《我的第一本书》这节课显然成熟了很多:课堂更加完整,讲课思路更为清晰,说话更大声,姿态更从容。然而,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不足。
一、问题切入点太大,引导语不够合理。
课堂开始不久,我就抛出了一个大问题:“作者围绕第一本书,围绕他的童年岁月写了什么?”“什么”这个词的范围太过宽泛,它包含了许多层面的内涵,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时,应尽量让问题更加的精炼,比如将“什么”改为“哪些事情”,这样学生们才知道要从事情入手,回答问题。
同时,老师的引导语不能过于分散,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向。在课堂之上,老师的每一句发言都是紧紧联系课本内容,或者是为接下来的讲述做铺垫,或者是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游离于课本之外。
二、课堂缺少生成性,对学生有个性的、有见解的回答还不够尊重。
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33个学生就可能会有多种对于“人不能忘本”的理解。在请学生发言时,不能将他们的想法与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对照评比。例如学生有说这个“本”是指“本心”,也有同学认为这是指“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切忌全盘否定。语文的课堂要多一些人文性、发散性,少一些科学性、标准性。语文应当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项科学。尊重孩子们的思考与见解,鼓励他们生发出对于世界的独立思考。
三、老师经常重复学生的发言,缺少归纳与整理。
这一点是课堂中出现的比较多的现象,也反映了我自身实力的不足。由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