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优秀教案 > 历史教案 > 八年级 > 正文

: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0-03-01
:

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3)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欣赏、表演、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

(3)学生自主编排小品: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辛亥革命前后的习俗、礼节和称谓等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突破:

(1)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资料等,增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感性认识。

(2)通过学生表演的短剧来使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思索。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

八年级历史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