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先有石头,后有人类,或者说没有石头就没有人类。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就是石器时代,从出现人类到铜器的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六千至四千年左右。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世世代代制作石器,用来打猎和采集,获取食物,得以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人类与石头相伴的岁月如此漫长,或许就形成了对石头不可磨灭的无意识记忆——人类离不开石头。
后来人类多数离开了山地,从事农牧业,定居下来,不再依赖石器,但人类对于山的崇敬依然刻骨铭心。山,坚定沉稳,崇高挺拔,屹立千年,不倒不烂,给人勇气和信念,成为男子汉的榜样。《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诗的上下文来看,“高山”的本意就是需要仰视的高山,后来才有人用来比喻高尚的德行。司马迁赞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用的就是比喻义。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道出了仁者所应具备的稳重、恒久的一面。 这种对于山的崇敬在中国的文化中如影随形,随处可见,成为永恒的题材。且不说中国特有的山水画、高山流水的音乐,浩如烟海的诗文,仅汉语中相关的词语读起来就很提气,如“巍峨”“屹立”“崇山峻岭”“高耸入云”“苍山如海”“军令如山”“海誓山盟”“登峰造极”……至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则痛快淋漓地表达出大丈夫顶天立地的气概。在中国人眼中,山是有精神的。
山越高越有气势,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人山合一,便成了“仙”字。世世代代都有道士、落魄文人坚信高山会带给他们灵气,让他们长生不老,得道升天,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因此他们依恋高山,向往高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