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和艺术化人生的具体表现。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是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挨饿的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千方百计 一枝独秀 相得益彰 黯然失色 B.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珠联璧合 相形见绌 C.殚精竭虑 首屈一指 珠联璧合 黯然失色 D.千方百计 首屈一指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思路解析:“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句意强调费尽心血,而不是想尽、用尽办法,应选“殚精竭虑”。“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句意是功劳最大的,应选“首屈一指”。“珠联璧合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由“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湛蓝/斟酌 崛起/倔脾气 提防/醍醐灌顶 B.跻身/犄角 女红/彩虹桥 沟壑/豁然开朗 C.毛坯/胚芽 蒜薹/跆拳道 拙劣/咄咄逼人 D.劲敌/浸渍 咆哮/酵母菌 着陆/着手成春 思路解析:A项,zhàn/zhēn,jué/juè,dī/tí;B项,jī,gōng/hóng,hè/huò;C项,pī/pēi,tái,zhuō/duō;D项,jìng/jìn,xiào/jiào,zhuó。 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B.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相互没有联系,不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癸丑/揆情度理 修禊/锲而不舍 作祟/崇山峻岭 B.愀然/鸟鸣啾啾 匏尊/如法炮制 遨游/傲慢无礼 C.禅院/蝉噪林静 谬误/未雨绸缪 庐冢/檐牙高啄 D.嗟悼/绰绰有余 逞强/游目骋怀 核心/放浪形骸 思路解析:A项,ɡuǐ/kuí,xì/qiè,suì/chónɡ;B项,qiǎo/jiū,páo,áo/ào;C项,chán,miù/móu,zhǒnɡ/zhuó;D项,dào/chuò,chěnɡ,hé/hái。 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蚩蚩(chī) 愆期(yǎn) 垝垣(guǐ) 靡盬(gǔ) B.修姱(kuā) 谣诼(zhuō) 溘死(kè) 方圜(guān) C.箜篌(kōng) 伶俜(pīng) 踯躅(zhū) 三匝(zā) D.羁鸟(jī) 葳蕤(ruí) 玳瑁(mào) 哺育(bǔ) 思路解析:A项,“愆”应读“qiān”;B项,“诼”应读“zhuó”,“圜”应读“yuán”;C项,“躅”应读“zhú”。 答案:D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 )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 思路解析:C项,这是作者的评价,不属于刘兄的做法。 答案:C
太原五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一理科综合化学(文科) 1.2017年,我国科学家实现了二氧化碳高稳定性加氢...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