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在妈妈的坟前!
这是作家刘醒龙提到的一首小诗,名为《一碗油盐饭》,是他十几年前偶然听到的。“说实话,我从未读过也从未见过只用如此简单的形式,就表现出强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的艺术作品。那么平凡的文字却能负载一个母亲的全部生命质量,而这种在贫寒与凄苦中竭尽全力给后人以仁爱、温馨和慈善,正是千万母亲的人性之光。直到如今我还在琢磨它、领悟它,聆听那字里行间两个人的生命对话。”他还介绍说,这些年在很多场合他都讲到这首诗,即使是在巴黎也有着相当强的感染力。最让他难忘的是,在鄂东的一次讲座上,一位看门的老人听后号啕大哭。
我看了也几乎流下泪来,久久不能自已。这首小诗让我想到了遥远的故乡,想到了苦难的岁月,想到了疼爱我的母亲。令我惊异的是,许多作品都曾让我这么想过,但都比不上这首小诗。我数了数,一共52个字。人一分钟可以读200~250个字,读52个字顶多用20秒。20秒之内可以让人热泪盈眶甚至号啕大哭——我敢打赌,除了文字,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做到。
刘醒龙说他是“偶然听到”的,没有提作者的名字。它未必出自名家之笔,也很难用诸如炉火纯青、掷地有声、力透纸背等语汇评论其艺术性,或者不如说它超越了艺术性,超越了修辞技巧,超越了文字。但不管怎样,它毕竟诉诸文字,是以方块字这一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出现的。这令我不得不再次对语言文字的力量和潜能刮目相看。老作家林斤澜说过:“文学可怜,摆到读者面前的只有无声无色的文字——语言。”换言之,文学的可怜是由于文字的可怜。在这个声色无所不在的时代,“无声无色”能不可怜吗?君不见,音像媒体借助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变得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动人,越来越廉价和便捷。如今,“数字”开始挤压文字,界面开始欺负纸面,读图开始取代读字。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