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想长大?因为长大比想象的要难太多。
“长大”,不仅意味着一个人在生理上成长,更是意味着一个人心智的成熟。脱去幼稚的心理,摆脱对自己幼齿化时代里各种小玩意的沉迷,并学会如何抵抗依赖,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人。
1
《上学的烦恼》
恐惧感,正是我上学最大的问题;这就是学习的门闩。后来我当了教师,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消除那些最差学生的恐惧感,毁掉这个门闩,让知识有机会通过。——佩纳克
这本书的写法相当特别,讲的都是学校里面的笨蛋学生、问题学生的故事,而书的作者,就是从笨蛋学生升华成的学校教师。差生或者坏学生,让老师们烦恼透顶,令父母们痛心疾首,但大人们却不知道,坏学生有着自己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有,像跳蚤市场一般混乱,却处处与学校里教的那一套相对抗。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学生,差生才能充分证实教师的职能,因为什么都要教给他们,要从学习的必要性教起!
有些人认为今天青少年组成帮伙,仅仅是城市郊区现象,我要对所有持这种观点的人说:你们有道理,不错,失业,社会边缘的人集中,种族重又集结,烙印不可抗拒的影响,单身家庭,不错,这些都不错……然而,不要低估我们本身可能有所为的惟一一件事,就是起始于受教育时期黑夜的事实:听不懂课的学生,迷失在其他所有人都能听懂的世界里,所感到的孤独和耻辱。
2
《为什么长大》
为什么我们不想长大?因为长大比想象的要难太多。
知名哲学家苏珊·奈曼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讨论我们对世界本来是怎样与世界应该是怎样这两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种经验的深化或阻碍。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成长更多地关乎勇气而非知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无法替代你运用你自己的判断力的勇气。我们需要勇气去学会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依赖国家、邻居,或者喜爱的电影明星他们的判断力。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勇气去接纳贯穿我们生命始终的裂缝,因为不管生活多么美好,裂缝总是存在;理性的理想告诉我们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经验却告诉我们显示往往不是理想的样子。长大需要我们面对两者之间的鸿沟——两者都不放弃。
3
《念书,还是工作?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你恰好想要读博、正在读博、已经博士毕业或肄业,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一位年轻初中教师的让娜·达冈刚刚获得了读博资格,她还在为能进入学术研究的小小世界而沉醉,压根没料到自己闯进了一片怎样艰深的丛林……
在这片丛林中,导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深谙如何躲避焦躁等待其过目自己论文的博士生,而那位博士部的秘书,则在审核材料方面用尽了所有拖沓的本领;在这里,博士生既要在让人昏昏欲睡的学术研讨会上极力吸引大牛的注意,还得在学生爆棚的阶梯教室里拿着低廉的薪水教课。这些都是让娜要面对的,她试图在这些复杂情况下寻找自己的位置。然而,不管是家人,还是那个对读博一点儿也不理解的男友,都让她感到绝望。因此,这篇博士论文最终并未完成,且成了她挥之不去的执念……
我们的境遇犹如火车上的乘客,遭遇事故而被困于长长的隧道之中,并且恰好停在一个再也望不见初始时的光线的位置。
她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她把一切都推到答辩之后!
4
《上学真的有用吗?》
上学是一种习惯和态度的训练,它是从外部进入的;而教育则是自己掌握的,并且可以自我扩展,甚至自我超越,本质上是潜能的自我解放。——盖托
“上学”不等于“受教育”。我们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而是要培养独立人格和思辨精神,以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你要努力寻找真正的自己,发现你的潜能,那会让世界大吃一惊。
七岁时,有天下午,我对祖父抱怨说,我觉得烦。他当即扇了我脑勺一巴掌,说,再也不许当他的面说烦——我烦是我的错,与旁人无关。使自己高兴、学习,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不懂得这一点的人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子,离他们远一点,因为他们不可信任。这一巴掌根治了我的厌烦。年复一年,在各个地方,我向一些了不起的学生传授了这个真理。
5
《教养的迷思》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结论是:没有。“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在本书中,作者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发展心理学家利恩·伯奇( Leann birch)注意到,学龄前的儿童异常挑食,父母没法哄他们吃他们不喜欢的东西,父母对小孩子的游说、说服毫无用处。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让他跟喜欢吃这种食物的孩子坐在一起,让所有的孩子一起吃。
如果一个独生子女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周围没有其他的孩子,那么,她必然会根据父母的行为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此时父母就应该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