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繁体:鷸蜯相爭,漁翁得利
成语简拼:YBXZYWD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鹬,不能读作“jú”;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成语辨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成语例子: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英语翻译:When the snipe and ten clam grapple; it is the fisherman who profits.
日语翻译:漁夫(ぎょふ)の利(り)
俄语翻译:Кошки грызуется-мышáм раздолье.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往下成语接龙: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利欲熏心→心不由意→意气自若→若涉渊冰→冰消冻解→解衣卸甲→甲第连云→云心水性→性烈如火→
火冒三丈→丈二和尚→尚方宝剑→剑拔弩张→张口结舌→舌锋如火→火尽灰冷→冷水烫猪→猪朋狗友→友风子雨→
鹬蚌相争造句:
1.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鹬蚌相争,铜琶铁板的事情时有发生。
2.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不和、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3.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和河滩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把它们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回家了。
4. 你们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5. 他们是想鹬蚌相争,而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6. 到时候他们两家鹬蚌相争,自家与赵雷的清风寨正好坐收渔翁之利。
7. 倒是说不定可以来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8. 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先哲明训,足资做惕。
9. 与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给其他人做了嫁衣,还不如静观其变的好。
10.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小说:在大山深处。
11. 他们鹬蚌相争,我们好在暗处坐收渔翁之利。
12. 龙溪心中暗暗窃喜,鹬蚌相争,自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