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19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
A. 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
B. 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C. 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
D. 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 “诸侯四起,条达辐辏”“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可以看出,面对诸侯争霸兼并,魏国沟通内外水路以及秦国使用水攻,都体现出了水利在军事领域的考量,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在军事的作用,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大梁的经济功能,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排除。
2.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
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
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察举制发展的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这反映出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