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kàn)
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
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