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回望历史,19世纪的文学创作将文学从神学状态、准神学状态,最终推向了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间主义,或者说“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不过,当时流行的人性论和善恶模式,作为文学的聚焦区,作为现代启蒙思潮的重要部分,在进入20世纪的前后数十年里却出现了分化。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档次不够高,自主创能力较弱,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精神,大至“格物致知”的理念,小如“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的意识,都与工匠神有着密切
第二编 第一部分 第二章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度假 副刊 曲意逢迎 换然冰释 b.沧桑 脉搏 各行其是 委曲求全 c.喝彩 家燕 人才辈出 拾人牙惠 d.荫庇 频律 秣马厉兵 共商国是 【解析】 a项,换—涣;c项,惠—慧;d项,律—率。
文言文翻译练习(1) 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 “何” 【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③“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一)用作疑问代词。
【说明】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啜泣 层峦叠嶂 嗑碰 义愤填膺 b.辑拿 额手称庆 坍塌 班师回朝 c.秸秆 大有稗益 赘述 披肝沥胆
阅读散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 散文文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很多应试者觉得散文抽象,读后往往不知所云,做起来又常常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文体特征人手。例如1998年高考散文阅读《报秋》,无论是当时的考生还是现在备考的学生,做起来都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文章,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看出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玉簪花
第一编 第一部分 必修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诸郎中执兵 b.秋毫不敢有所近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 古今义都是指鸟兽在秋天初生的细毛,比喻细小的东西。a。“郎中”,古义指宫廷的侍卫;今义为〈方〉中医医生。c。“穷困”,古义指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指生活贫穷,经济困难。d。“行李”,古义指出使的人;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 b
第二节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知识梳理】 (一)别字类型: 1、形近致误:修茸(葺);膏盲(肓);肆(肄)业;赢(羸)弱;鬼鬼崇崇(祟祟);如火如茶(荼)…… 2、音近致误:反应(映)意见;礼上(尚)往来;手(首)屈一指;再接再厉(厉);纷至踏(沓)来;一愁(筹)莫展…… 3、义近致误:坠(堕)胎;略(掠)夺;弱不经(禁)风;遗(贻)笑大方;串(穿)插;哀(唉)声叹气…… 4、偏旁同化致误:按(安)排;编缉(辑);脉膊(搏);脉胳(络);沤(呕)心沥血;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