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港湾,是传播爱的地方,但也传播仇恨的的地方。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前者,并常将其严重美化,但我们却忽略了后者,甚至是有意无视家庭传递仇恨的功能。这种无视,直接导致家中弱小者—孩子—成为仇恨或苦难的主要承受者,并因而形成许多的不良的思想行为,严重的会患上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等他们长大后,具备了加害别人的能力,于是将家庭传递给他们的仇恨转嫁给其他人,这种仇恨和苦难因而传递到社会上。由此,家庭失和,变成社会之痛。
母亲每天的唠叨和打骂都是以爱孩子为出发点,孩子感受到了什么?打骂、唠叨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有好的行为和好成绩,孩子(小林在小学时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可是到了初中以后,成绩就一落千丈,而且各种不良习惯也接踵而至,学会吸烟迷上了打游戏,甚至有些自我封闭,做事很极端)的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是错误的,用错误的方法传播爱就是传播恨。小林的母亲能够认清自己的心理需求时,就知道送儿子去贵族私立学校、打骂唠叨孩子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母亲是用索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母爱还是母私?母亲是成年人,成年人成熟的标志:使用自己的资源或创造资源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向儿子索取,成人有满足自己心里需求的能力后有怎么协助孩子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她回忆起与儿子的一件很痛苦的往事。一次,她对儿子小林特生气打了他。因为她的打骂,儿子还曾打碎玻璃闹自杀,这一切让母亲很忧心。)“她对儿子小林特生气打了他”,从这个叙述语言中,只说“特生气打孩子”而没有打孩子的原由,还体现出母亲的情绪问题;“儿子在外坐了一夜”,没有听到母亲理解孩子当时的身心感受、心理需要,一个14岁的孩子在漆黑寒冷的夜晚,孤独的坐在外面,他会感到什么?会想到什么?被打的委屈、愤怒、恐惧等等,妈妈体验到了吗?有效引导处理了吗?孩子体验妈妈的爱了吗?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