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正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教案(人教版)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0-07-29
: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巧妙地选取儿童叙述视角,并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爱国”这一重大主题的写作特色。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4.品味文中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的语句。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从明天开始,你们只能学习外语,不能再学习汉语,你们会作何感想呢?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土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的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的感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作品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速读课文,说说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再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把握线索,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中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放学时的情景。——下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教案(人教版)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