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后,中华美学融入许多西方美学因素,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如果深入历史作细致考察和分析,会发现在西方现代美学确立过程中,中华传统美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20世纪初中国美学家在接受西方美学时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众多西方美学术语和思想顺利融入现代汉语言和中华文化之中,并且能够与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对接,而中华现代美学对西方美学的吸收也没有造成其与中华传统美学的断裂。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美学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在一些流行工具书中,我们很难见到“中华美学”词条。例如,斯坦福哲学百科和维基百科中都有“日本美学”词条,但没有“中华美学”词条,“日本美学”用物哀、侘寂、幽玄、雅、跌宕等概念就将它的特征描绘出来,但我们很难找到一组概念来概括中华美学。这跟中华传统美学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国际化有关,也与中华美学丰富性和开放性有关。不过,这不是中华美学的缺点,是它博大精深的体现。从艺术风格或审美范畴上来看,中华美学和艺术的呈现已经十分丰富了。《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等著作中列举的审美风格或审美特性都多达24种。
中华美学拥有如此丰富的审美范畴,原因在于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长的文明。尽管人类历史上也有其他古老文明,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有过中断,没能很好地延续下来。中华美学中丰富的审美范畴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起来的。同时,地域差异也导致了审美范畴多样性。不同地域的人们因为气候、地貌、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偏好。而且,中华文明在轴心时代形成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若干思想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儒家、道家以及在佛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禅宗,对中华美学影响深远。
尽管不同美学史家对欧洲现代美学有不同界定,但核心概念不外乎无利害性、想象、趣味、崇高、内在感官、美的艺术等。表面上看,这些概念都源于欧洲,但它们实际上是18世纪欧洲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产物,它们大多可以在中华传统美学中找到渊源。
不过,我们更看重的美学现代特征,不在于它是由一系列特定范畴组成的,而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任何特定范畴,不管它们多么有弹性,都有可能因为经典化而凝固为一成不变的规则,从而失去它的现代特征。在风格矩阵中,对任何风格的界定都建立在与其他风格的关系的基础上,风格数量越多,对任何一种风格的界定越难。要在中华美学风格矩阵中做鉴定,就需要高度发达的识别力和感受力。
(摘编自彭锋《中华美学是丰富又开放的美学》)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