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斑羚飞渡》在课堂教学中一直被误读着。作为一篇人类寓言的动物小说,我们或是把它上成了真实的散文,引导学生学习并不存在于现实的老年斑羚的牺牲精神,更有甚者,引导学生狠斗私念一闪间,通过与斑羚对比,进而批判人类面临灾难时的胆怯与保存自己的私念。或是把课堂的精力放在对文本不真实的批评,最后得出此文虚假的结论——就像看了一台戏后恍然大悟地评论:这戏是假的!所以我在教学中绕开了这两个死结,一开始就说明作者是动物小说作家,且不准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发现课文种种“虚构”的地方,而旨在还原它的寓意: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以及提升此文未能很好把握的一个要点: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与意义。
【教学目的】
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人类的意图——这是我在内容与形式这两个维度上预设的教学方向。在实际实践上这二者是一物两面,即只有一个实践,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是在感受“敬畏生命”的这一人类学主题所带来的震撼与魅力,从教学的语言形式上看,我们是在尝试解读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至于达到何种高度与深度,则取决于现场的种种变量,不准备作预设。
【学情分析】
作为市新课程的研讨展示课,教研室安排我在一所重点中心的重点班进行教学(上课之前师生未能见面)。学生素质较高,通过电话联系,学生已经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能够较流利地复述课文),即学生已经独力地完成了个性化解读(在他的心中已经拥有他自己的尚未斥诸文字的读后感受),所以课堂可以直接进入到“文本解读”的对话层面,——这个对话将是在多个文本之间,师生之间,历史之间多个维度展开的。因为我力主进行一种生成性的,通过对话展开教学,形成对主题的“临时性共识”,所以上此课前没有进行过试教,课堂的对话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假日到了,有个男人带着一家人――他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去划船游玩。不料船翻了,全家落入水中。这家人中只有这个男人会游泳,而他的能力只能救一个人。请问:他该救谁?为什么?
生:我认为应该先救儿子,因为儿子是未来,是希望。
生:我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母亲养育了他。
生:我也认为应该先救母亲。因为妻子没有了可以再娶,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但是母亲没有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师:呵呵,女同学注意听,以后要小心这个人了。
生:先救儿子。因为儿子小,容易救。然后再来救另外的人。
师:怎么没有人想到救妻子的呢?(笑)
文档为rar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