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考试试题 > 中学语文 > 初三上册 > 其他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试题3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0-11-17
:

[自主测评]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汲取(    )                    锲而不舍(    )

答案:dì zī jí qiè

2。下列各组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勤勉)                渊博(学识深)

B。探求(探索)                    不言而喻(比喻)

C。行之有效(成效)                锲而不舍(雕刻)

D。持之以恒(恒心)                毫不关心(丝毫)

答案:B(喻,明白。)

3。结合语境,揣摩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喜你答对了。

恭喜:

答案:含有善意的讽刺意味,文章的主旨是要求人们抛弃那种“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传统思维模式,而你的答案显然没有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也就不值得“恭喜”了。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到“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一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4。语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5。找出语段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体会文章过渡的巧妙。

答案:承上:“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启下:“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6。语段第2段引述有人对“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提出最具普遍性的看法,首先指出其合理性,然后中肯地指出这还不够,指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写使得自己观点的提出绝无突兀之感,反而显得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并且能够引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

7。文段在论述论点时列举了两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两个事例。

答案:事例一:约翰探求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的组合,终于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事例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二)课外拓展阅读

谈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有两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一是“曹冲称象”,一是“司马光破缸救人”。多少年来,这两个主人公一直被人们当作神童传颂,并且成为我国教育儿童、开发智慧的典范。可是,他们两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最宝贵的东西——创造性思维,却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思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了思维的方法或者说思维的技巧,可以说,大多数场合的思维都是一种习惯性思维。虽然习惯性思维会使人得出一种前人已经做出过的合乎常理的答案,但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往往使人固于常理而无计可施,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就在于冲破了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仍以上面两个典故为例。在如何称象这个问题上,人们想到的只是秤,因为自古以来,称小物用小秤,称大物用大秤,已是人人皆知的常理,而今没有足以称起大象的大秤,因而无法计算。这是习惯性思维的必然结果。曹冲则不这样想,他利用船的吃水深浅,用砖头代替象,化整为零,终于称出了象的体重。同样,在儿童落入水缸之时,其他儿童想到的是怎样从水缸上面将落水者救出,这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司马光救人成功,正是由于他突破了这一点,从而出现了破缸救人的壮举。

8。作者在本文中主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应提倡创造性思维

9。文章在第1段和第3段都引用“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破缸救人”两个典故,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段从两个典故中引出本文的论题。第三段用事实论据证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0。作者在第3段运用对比论证法,要论证阐明什么问题?

答案: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在于冲破习惯性思维的羁绊,从而解决了按常理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2004年哈尔滨市)中考试题追踪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1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答案: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本文题目鲜明地揭示出作者的观点。)

12。文中第3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答案: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要紧扣“融通”的意思来分析回答这个问题。)

13。文中第4段“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

答案:不被知识束缚,在头脑中留有创造的空间。(“杯子”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四、创新写作

1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张白纸中画了一个黑色圆点。老师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看见了什么?”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一个黑点。”“再看看。”“就是一个黑点啊!”孩子们一脸迷惑。老师笑着说:“你们只看到了一个极小的部分,其实小黑点外还有一大片白色,你们看到了吗?如果我们把这张白纸比作一个人的心灵,而把这个小黑点比作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当一个人犯错误时,我们是紧盯着小黑点不放,还是去发现在小黑点之外他拥有的洁白的心灵呢?”是的,你如果换一种思维,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时,也许你就会有独到的发现与思考。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深思?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答案:略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试题3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rar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练习试卷2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后自测题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