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于翻译前两段内容,本课时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二是理解本文层层推进的行文方法。本节公开课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匆匆忙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另外,教学环节也有必要做调整,先翻译课文,整体感知,再分析写作方法及内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学生不能够畅所欲言。总而言之,今后的教学,应多从学情出发,不能太高估学生的能力,而是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多锻炼,多积累。
反思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
反思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语言精辟,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在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主讨论翻译全文,并根据学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由学生说出要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课文,领悟精神实质时,也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收到较好效果。这节课学生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
1、掌握了一些实词,如发,举,士,苦,劳,饿等。
2、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等。
3、理解课文内容,课文从个人成才谈到治国。告诉我们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贪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在教学过程中,“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同时读也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解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在以后得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缺点,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自己则做一个旁观者、倾听者、引导者。
反思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它首先存在两个方面的难点:其一它是篇文言文,无论从字词解释还是语句理解上都是一个挑战;其二 它是篇议论文,要理清文章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更是一个难点。所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选择第《二课时作为本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 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在确定好这一教学内容后,怎样把这样一篇说理化的文章更形象化具体化?我努力从文章中去寻找一些突破点兴趣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苦 思冥想,我决定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历入手找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让学生查找六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和历史上“死于安乐”的具体事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谈谈应该如何面对挫折,尤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特意安排学生一定要讲自己的坚强的事例,其实我在之前的设计上并没有这样安 排,只是让学生说说你曾经是怎样面对挫折的。而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很多学生都只谈自己是怎样逃避困难,怎样一次一次导致自己失败,偶尔有学生说到自己坚强的 事例时,其他学生还抱着怀疑嘲笑的态度。这在班级中无疑产生了一种不想说实话的想法,也影响了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吸取试讲时的教训我把问题改成“你 曾经如何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抛砖引玉,很多学生都能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坚强的一面,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 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习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 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 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 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 直接扣住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在他的启发 下,我发现自己也犯了很大一个错误,抛开原文,没有目标,所以很不可取。后来我在同学们中指出自己的不足,极大地表扬了那位准备非常简洁的同学,号召班级 所有同学包括老师都象他学习重新整理自己的资料。于是大家又开始了明确目标后的第二轮准备,结果都非常理想。从整个过程来看,老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准备活动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学生中知道自己的不足,老师与学生互帮互助一起成长。尤其在展示过程中气氛非常热烈,同学们对老师作业的期望 性很高,其实这也在无形中要求我们教师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议论文首先存在文体上障碍,整理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始终是一 大难点。从整个教学内容的实施来看,很多学生对文章层层递进的方法还是处于懵懂状态,教师逐段的分析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路。怎样才能做到真 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直都是我们二期课改的中心理念。虽然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与体 会,但真正落实到课堂却又像一个拦路虎,很多时候都让自己无法跨越。如果说这堂课带给了我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的话,其实它应该更让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 不足,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教法?如何把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些都是我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堂课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在我的思想上都是一次思想的成长一次教学的磨练。多走进教材多走近学生,把学生的发展脚踏实地地落实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这都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反思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觉得文章第三段的翻译很是拗口,学生很难理解。特别是那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很难串讲,“征”是 “征验,表现”的意思,“色”是“脸色”,“发”是“吐发”的意思,“声”是“声音”,“于”是介词,翻译时倒装,“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连起来 是什么意思:“通过脸色表现出来,通过声音吐发出来,然后别人才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是自己的情绪通过脸色表现出来,还是别人的愤怒通过脸色表现出 来,还是别的什么意思,我很难跟学生解释清楚。
还有后面分析时。在说到这一段时,我又有点卡壳。这一段是正反论证吧,先从个人方正面论证 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论证死于忧患。这个个人方面怎么就是论证生于忧患了呢?是说自己的心意,别人不明白,通过这些别人明白了,怎么就“生”了呢?没法用很 清晰很逻辑的语言解释清楚给学生听。因此这一课上的就有点乱,学生学习得也有点不是太懂。
上完课后,还在回想,这一课的难点就是在这一 段,要想突破这段的难点,还是要从论点出发,论点是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那么这一些就是忧患,是一个人在思想上面的困扰,他的思虑不通,才能激发他去 冥思苦想,振奋精神;别人对他不满,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然就会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会做出很多刚愎自用 的事情出来,说远一点,可不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吗?
说起来反思还是很重要的,我想下一次我再上这一课,一定不会这样茫然了,尽管还是理解很肤浅,但是最起码说得通点了吧。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