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英语分析文章的结构规律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文章体裁不同,其结构特点就会各异。因此,我们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去学习和了解文章的结构,以便更加准确、快速地定位我们要找的信息。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文章的体裁主要有三类: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下面我们结合2000年12月份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来具体说明如何利用文章的结构特点来达到阅读的目的。
1、叙述文
叙述文一般以讲述个人生活经历为主,对于经历的陈述通常由一定的时间概念贯穿其中,或顺序或倒序。但是四级考试中一般不出现单纯的叙述文,因为单纯的叙述文比较简单、易懂。所以四级考试中的叙述文大多是夹叙夹议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模式是:
1)用一段概括性的话引入要叙述的经历(话题)
2)叙述先前的经历(举例1)及其感悟或发现
3)叙述接下来的经历(举例2)及其感悟或发现
4)做出总结或结论
2000年12月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第二篇就是这样的结构。我们可以将其结构简化为:
1)总括性的话:
Engineeringstudentsaresupposedtobeexampleofpracticalityandrationality,butwhenitcomestomycollegeeducationIamanidealistandafool。
2)先前的经历或想法
InhighschoolIwantedtobe……,butIdidntchoseacollegewithalargeengineeringdepartment。
3)往后的经历
Ichosetostudyengineeringatasmallliberal-artsuniversityforabroadeducation
4)接下来的经历
IheadedoffforsurethatIwasgoingtohaveanadvantageoverothers。
5)再下来的经历
NowIamnotsosure。……Ihavelearnedthereasonswhyfewengineeringstudentstrytoreconcileengineeringwithliberal-artscoursesincollege。
6)结论
Ihaverealizedthatthestruggletoreconcilethestudyofengineeringandliberal-artsisdifficult。
只要理解了这类文章的结构特点解答问题就相当简单,因为这类文章后的阅读理解试题大多是和文章的内容先后顺序一致的细节题。
2、说明文(描述文)
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和叙述文的结构模式有相通之处即:提出问题(或以一个事例引出问题)----(专家)发现直接原因-----分析深层原因-----得出结论或找到出路。
2000年12月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第三篇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1)PriscillaOuchuidasenergy-efficienthouseturnedouttobeahorribledream。……astrangeillness。(事例)
2)Expertsfinallytracedthecauseofherillness。(直接原因)
3)TheOuchidasarevictimsofindoorairpollution,…。(深层原因)
4)Theproblemappearsitbemoretroublesomeinnewlyconstructedhomesratherthanoldones。(得出结论)
知道了类似的文章结构特点,就可以据此来进行考题预测。比如,我们看出了该篇文章属于这种结构类型,就能判断出几个问题中肯定有一个要问原因,还有可能要出现推断题。
3、议论文
我们大家最容易辨认出来的议论文模式是主张---反主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者首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的观点或某些人认可的主张或观点,然后进行澄清,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或者说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1996年1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第四篇就是这样的结构。
文章的开始提出某collegeteacher认为:HighschoolEnglishteachersarenotdoingtheirjobs。因为HisstudentshasabadcommandofEnglish。
作者的反观点是:
1)Itisinevitableforonegenerationtocomplaintheoneimmediatelyfollowingit。Anditishumannaturetolookforreasonsforourdissatisfaction。
2)Thepeoplewhocriticizethehighschoolteachersarenotawarethattheirlanguageabilityhasdevelopedthroughtheyears。
最后的结论是:TheconcernaboutthedeclineandfalloftheEnglishlanguageisageneration,andisnotnewandpeculiartotadaysyoungpeople。
议论文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主要题型是作者观点态度题,文章主旨题以及推理判断题。只要发现了这种结构特点,解答问题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到段落内找答案,基本上不存在任何困难。
通过研究以上的文章结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在四级考试阅读理解中无论任何体裁的文章都遵循着这样一个共同的模式:提出话题(观点或事例)----用事例分析原因(或批驳观点)------得出结论。对文章结构特点的把握有助于读者更加自觉地关注文章的开始和结尾,分清观点和事例,从而在四级考试的阅读理解中准确定位,快速答题。
二、巧妙绕开生词
我们这里所说的巧妙绕开生词的方法和上面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思路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了文章,不用认识每一个单词也能照样理解整篇文章。
1、英语文章中不是所有的词的功能都是同等的,有些词担负着传达主要信息的功能,而有些词主要起语法作用或者它所传达的信息和下文的其他信息没有联系。这类词有:表示人名,地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遇到这些词,只要我们能辨认出它是专有名词,就能理解文章而不必知道它的意思。比如在下面的句子中:Infact,saysDavidDinges,asleepspecialistattheUniversityofPennsylvaniaSchoolofMedicine,theresevenaprohibitionagainstadmittingweneedsleep。两个引号之间的部分就不必去管它。类似的还有:Wehavetototallychangeourattitudetowardnapping,saysDr。WilliamDementofStanfordUniversity,thegodfatherofsleepresearch。
2、我们不用弄清上面某些部分的原因是,它们的后面往往有一个同位语来解释说明它们的意思。这就引起了我们不用弄懂所有单词意思的第二个理由。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文章中的某一个单词不熟悉,我们还可以根据统一篇文章中的其他信息来帮助判断。这类信息有:同位语、下定义、解释、举例、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词以及标点符号(如破折号、冒号都表示解释和说明)等。
三、抓住句子的主干
我们要实现快速准确理解文章除了要抓住关键句子外,还要抓住句子当中的关键成分。主要是句子的主干,如主语、谓语和宾语,因为它们是传达信息的主要载体,其他成分,不论它有多么长,多么复杂它都是辅助成分。比如在下面的句子中:Anotherelementintheemergenceofprodigies(神童),Ifound,isasocietythatvaluesexcellenceinacertainfieldandisablenurturetalent。只要我们抓住了Elementissociety。就可以得知社会是神童出现的一个因素。
我们在今天这一讲中要说明的核心问题是,我们阅读英语文章时,一定要有一个全局观念,从宏观上来把握文章,做到了这一点,我们面对各类文章的各类题型都能够从容应对。
四、抓住第三词汇
语法中的功能词对理解句子十分重要,同样文章中那些起组织作用的实义词对理解文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掌握了它们就可以大大增强阅读理解中的预知下文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词称做第三词汇(区别于仅起语法作用的功能词和一般实义词)。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意思。这类词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有:
achieve,addition,attribute,cause,change,consequence,deny,effect,explanation,fact,form,grounds,instance,kind,manner,matter,mathod,opposite,point,problem,reason,respect,result,same,situation,thing,way。
另外,有人认为第三词汇主要是一些照应名词,其中包括:
abstraction,approach,belief,classification,doctrine,dogma,evaluation,evidence,insight,investigation,illusion,notion,opinion,position,supposition,thery,viewpoint等等。
还有人针对某一文章类型总结出一些第三词汇。比如:在问题---解决文章模式中,这些第三词汇就更加固定和明确。它们有:
问题:concern,difficulty,dilemma,drawback,hamper,hinder(hindrance),obstacle,problem,snag等。
反应:change,combat(v),comeupwith,develop,find,measure,respond,response等
解决或结果:answer,consequence,effect,outcome,result,solution,(re)solve等。
评价:(in)effect,manage,overcome,succeed,(un)successful,viable,work(v。)
聚集于主张---反主张文章结构模式中的该类词汇有:claim,state,truth,false,infact,inreality,believe等等。
梁凯文(华东师大英语系副教授)
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一想到写英语作文,就会头“大”。他们常常苦思冥想,然后草草而就,只求按时“交差”,别的就顾不上了。这种状态下炮制出来的“大作”,其质量可想而知。
对初学者而言,一篇英语作文的过程,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阶段,“写”与“作”。
所谓“写”的过程应该与中文写作没有很大区别,无非是扣题,构思,表述。惟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写英语作文时,一般要求的字数比较少,所以我们在文章的结构上更须注意突出重点,集中火力。在非重点部分,不要随便发挥,而应该尽量直奔主题。以本次征文比赛为例,题目是TheEnglishTeacherIAdmireMost,那么文章的重点应该是讲述whyIadmirehim/her,whatissospecialabouthim/her,whatIseeinhim/her,whathasmadehim/hersuchawonderfulteacher等等,你可以状貌,但主要应该是“写神”,状貌应该简短,应该只起铺垫的作用。写这篇文章当然离不开叙事,全文可能叙述一件或多件事,那么这一件或多件事各自所占的分量应该有分寸,使整篇文章保持平衡。叙事时应该直奔主旨。英语写作的传统非常注重所谓的topicsentence——能够统摄全文或者全段的句子。这个句子最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在文章的结尾处用不同的表述呼应这个句子。例如,有一篇应征例文的第一句是这样的:ShetakesusintothemagicalEnglishworld。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topicsentence。这一个句子就足可吸引读者,让读者相信作者心中对她确实有一种毫无保留甚或“五体投地”的admiration,接下来就会有兴趣了解她究竟有怎样的magicpower,让学生如此着迷。这篇文章的结句是hercharisma(魅力)isunbelievable,非常有力度,charisma与unbelievable两个词巧妙地呼应了magic这个词。文章需要topicsentence,每个段落最好也要有这样非常powerful的topicsentence。构思完成以后,就是落笔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迅速,最好能够一气呼成,不要过多地顾忌是否犯了语法错误,或者表述是否清楚。不要犹犹豫豫,一步三回头,因为在完成了
“写”以后,你还有一个“作”的过程。所谓“作”,就是“精雕细作”。英语初学者常常觉得自己“眼高手低”,想表述的意思难以成文,本来很精致的“意”却表现为颇为笨拙的“文”。这当然与我们掌握的词汇有限相关。但是,我们有限的词汇与表达,经过适当的调度与搭配,还是可以“作”出好文章来的。
我们在写完初稿以后,不妨让自己的好友读一下,看看他是否明白文章的每一个句子。因为作者自己常常把想到而没有表述出来的信息也readintothearticle,因此不容易发现表述不清的问题。
处理完了表述问题以后,就进入“深加工”阶段。英语写作最强调韵律感,即使是高深的学术文章,读起来常常也会很有“乐感”。这种“乐感”主要来自于句子结构的变化与组合。简而言之,就是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英语的句子结构变化比较多,但我们在写作时受汉语的影响很深,写出的句子常常整齐划一,缺少变化。我们在加工时,就要有意地想:某几个简单句能加工成一个复合句或者复杂句;我们的每一个句子的主语是否都是“人”(从头到尾都是he或者we),是否可以用一个抽象名词或者一个ing结构来充当其中某些句子的主语,以此构成主语的变化;在一个“意群”中,是否每个句子都是以主语开始;是否每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都是简单的一个动词,能否把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改成词组;能否构成一个又一个“短句+长句+短句”的意群组合;对于每一个表述,都可以想一下,这种表述是否太中文化,英语是否有更简单的表达。
某个大诗人曾经说过:诗是“写”出来的,而不应该是“作”出来的。但对我们英语初学者而言,在练习时,还是应该一次又一次地、有意识地经历这样的“作”的过程。“作”多了,方能在“临战”时潇洒地“写”。
文档为rar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附近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