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考试试题 > 中学历史 > 高一下册 > 其他 > 正文

:高一历史第一课古代农耕经济的形成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0-04-30
:高一历史第一课古代农耕经济的形成

一、单选题
1、在唐代,( )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A 犁壁  B耧车   C 曲辕犁  D高转筒车
2、下列哪一个不是中国农业起源的特点:( )
A.有明显地域差别  B 多元交汇  C以畜牧业为主
D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3、春秋时期出现一种经济是(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生产方式。
A 自耕农经济  B 租佃经济  C 雇佣经济  D 田庄式经济
4、下列哪一个属于干旱地区典型的水利灌溉工程(  )
A 都江堰  B坎儿井  C白渠   D芍陂
5、牛耕得到推广是下列哪种生产工具使用后(  )
A 耧车  B 青铜制品  C 牛力犁耕  D 犁壁
6、( )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A 官吏  B 自耕农 C  贵族 D  豪强
7、“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的哪个特点(  )
A 落后性  B 脆弱性  C 封闭性 D 分散性
8、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
A 精耕细作  B 粗放耕作  C 选择耕作 D  计划耕作
9、 在古代中国,北方是以( )生产为主
A 水田稻  B 棉花  C 糖  D 粟麦
10、明代徐光启的( )向国人传授了西方水利施工技术。
A 《农政全书》 B 《泰西水法》 C 《梦溪笔谈》  D 《河防一览图卷》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猪的骸骨     B、稻的遗存
C、炭化谷粒    D、贮存窖穴
2、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  ) A、铁犁铧的发明     
B、犁壁的安装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


3、赵过是汉代著名的农学家,他发明了(  )  
(1)耧车  (2)代田法  (3)曲辕犁  (4)筒车
A、(1)(2)  B、(1)(4) 
C、(2)(3)  D、(3)(4)
4、曲辕犁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主要是因为哪一部件的作用(  )
A、犁磐   B、犁壁  
C、犁评   D、肩轧
5、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6、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 )
A、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
B、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
C、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产品
7、十二生肖是(   )的产物。
A、中国近代农业文明   
B、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C、西方近代农业文明   
D、西方古代农业文明
8、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  )
A、个体农耕  B、男耕女织  
C、小农经济  D、自耕农经济
   
9、以下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元代—郭守敬 B、明代—潘季驯 C、清代—徐光启 D、东汉—马钧
10、以下哪项不属于春秋战国时的水利工程(  )
A、芍陂  B、白渠  C、都江堰  D、郑国渠

二、简答题
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三、材料分析题
“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不胜稼。”————元 王祯
   材料中反映了什么农业生产方式?这种耕作方式的优劣点是什么?


答案:单选:CCABD  BCADA
简答: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中反映的是“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二、材料题。
   《淮南子·主术训》说:“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意思是说,只要对牛指挥得当,一个少年可以抵得上几个强劳力。
   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辽宁、山东、福建等地发现西汉时期的巨形犁铧。其中辽宁出土的犁铧长约40厘米,宽42厘米,重21千克。这样的大犁非人力可以拉动,只能借助畜力。
      上述材料说明了技术进步对提高生产效率起什么的作用?

三、问答题。
总结小农经济的特点。


答案
一、1~5 CBAAC  6~10 ABBCB
二、  《淮南子·主术训》的一段话说明运用牛耕,一个少年可以抵得上几个强劳力;巨形犁铧的发现,说明了牛耕技术的提高;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行牛耕、耧车及代田法的地区,粮食亩产量可增加25%到50%。上述史实和数据,说明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高一历史第一课古代农耕经济的形成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rar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下一篇: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