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初中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篁.竹(huáng) 珮.环(pèi) 清冽.(liè)
B.为坻.(chí) 下澈.(chè) 为嵁.(kān)
C.参.差(cēn) 寂寥.(liáo) 佁.然(yǐ)
D.俶.尔(shū) 翕.忽(xī) 幽邃.(su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 青树翠蔓 往来翕忽
B.犬牙差互 水尤清冽 竹树环合
C.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D.其境过清 隶而从者 蒙络摇缀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清冽:清凉) 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许多)
B.日光下澈(澈:清澈) 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C.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悄怆幽邃(悄怆:凄凉)
D.俶尔远逝(俶尔:忽然) 隶而从者(隶:奴隶)
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 ——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佁然不动。 ——(鱼)静止着,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 B.潭西.南.而望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6、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
怨愤。
二、填空题
7、按照要求填空。
(1)“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属于的范畴。
(2)《小石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本文是他的第四篇。他与共同倡导唐代的
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并称“刘柳”;王维、、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
三、阅读理解
(一)(2019辽宁丹东七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8—11题。
[甲]小石潭记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
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放鹤亭记苏轼
①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
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
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②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①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②
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③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③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
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
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④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
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
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④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
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有删改)
[注] ①陂(bēi):水变。②傃(sù):向,向着,沿着。③挹(yì):酌酒。
④狎(xié):亲近。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4)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2)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译文:
10、甲文中作者如何从侧面来写水清澈的特点的?(用原文回答)
答:
11、下列有关乙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②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③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乙文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厌倦之情。
文档为docx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