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 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 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 都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
2.唐朝武周(武则天统治)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形成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A. 封建经济继续繁荣 B. 政府税收大幅下降
C. 军阀割据更加突出 D. 新的经济形态萌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者隐瞒土地的数量少交或不交税,偷税漏税,所以土地兼并造成政府税收大幅下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封建经济继续繁荣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军阀割据更加突出是由于节度使的设置而导致的,和材料主旨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经济形态萌芽出现在明清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理解本题主要是考查庄园经济对于政府税收的危害,还要理解封建经济的基本特征,例如,新的经济形态萌芽直到后来明清时期才出现。
3.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