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考试试题 > 中学语文 > 高一上册 > 其他 > 正文

:2022届高一语文周周练(五)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20-11-09
:

2022届高一语文周周练(五)

I卷  客观题(每题4分,共8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范畴体系。例如,关于绘画的特质,从早期的知神奸、明戒鉴,逐渐发展出畅神、益寿、自娱、写心等观点。关于绘画的审美标准则形成了讲究气韵、情趣、意境的特征。但是,在20世纪,这个相对完整的范畴体系逐渐受到排斥。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但是,一些人对中国艺术的评价仍然是采用西方的标准。根据西方学者的观点,当评价西方当代艺术时,他们更强调其观念价值,而讨论中国当代艺术时则将之看作是一种对中国现实的“如实”反映,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所具有的某些意识形态因素,显然,他们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让人们正确认识当代中国艺术,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构建就迫在眉睫。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自身的传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我们必须尝试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摆脱西方话语的限制,探索基于中国人审美价值和判断的艺术概念。其实,很多西方学者都对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乃至美术史写作的出发点提出了质疑和反思,美国学者阿瑟·丹托就认为,如果按照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看,传统的艺术史写作中的艺术实际上已经死亡了,现在需要对艺术的概念进行重新思考。这其实也提醒中国理论界不必拘泥于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毕竟中国拥有一套与西方不尽相同的艺术传统。我们必须对艺术的本质进行独立思考,无需重蹈西方理论的覆辙。

在对中国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要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西方艺术。毕竟,西方艺术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如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就是两座卓越的高峰。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大谈中西艺术的差异,认为传统的西方艺术是写实的,中国艺术是写意的,西方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外在形式,而中国艺术才关注人的心灵。这种理解太过简单,也不符合事实。事实上,西方现代艺术进行的完全是一场形式革命。

最后,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必须是在融合中西方艺术精华的基础之上。刚刚故去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生前曾说:“我每作完画,立刻想到两个观众,一个是乡亲,另一个是在巴黎的同行老友,我竭力要使他们都满意……”事实上,吴先生在绘画中的追求,也是理论家在学术体系建构中应该力争做到的。中西方艺术虽然外在形式上差异明显,但在精神追求的旨趣上却是相通的。正是这种相通性使融合中西的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成为可能。

(摘编自张敢《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漫长历史中,我国绘画形成了包括绘画特质、审美标准在内的完整而稳定的美学范畴体系。

B。以西方标准看待中国艺术的人,认为中国当代艺术是包含着意识形态因素的,是对中国现实的“如实”反映。

C。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代表着西方艺术的最高成就,其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D。西方艺术的外在形式和中国艺术差异较大,但这并不影响融合中西的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中心论题,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B。第二段通过对比某些人对西方和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论述了构建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紧迫性。

C。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建构中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并将最后一个方面作为论述的重点。

D。文中举吴冠中的例子,意在论证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心中应当同时装有中西方艺术,求同存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人在评价中国当代艺术时采取的双重标准,使我国美学范畴体系开始面临信任危机。

B。阿瑟・丹托和许多西方学者的观点相同,都认为西方传艺术史写作中的艺术已经消失。

C。要想真正对我们的传统有深入理解,对于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D。我国当代美术范畴体系的建构,为更多人正确认识当代中国艺术提供了可能。

2022届高一语文周周练(五)
以上内容为试读部分,更多内容请下载完整版文档查看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