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 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 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项,根据材料可知,北宋前中期的四川一带,竹筒井中出现了雇佣工匠的现象,被雇工匠若对工作不满还可另谋高就,这反映了当时民营手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材料仅反映了手工业者被雇佣在竹筒井中做工,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可另谋高就。这反映了其拥有一定的自由,但与其“社会地位高”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C项,根据材料可知,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的竹筒井中出现了雇佣劳动现象,但其他地方是否出现这种现象在材料中无从得知,故“已经普及”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材料仅反映了竹筒井中的雇佣现象,不涉及盐铁专卖制度。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安史之乱后,财政困难,盐专卖又开始实行。此后历朝历代,都加强了盐专卖,对铁则实行征税制,该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明朝是江南市镇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雇工需求量大,导致雇工态度发生变化。应该选A。明朝随着一条鞭法出台,人身依附关系放松,排除D选项。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