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
B. 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 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
D. 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上善若水”中可以看出,儒、道均拿自然事物比拟人性或人类社会,这是类比法,缺少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老子注意到了水柔的一面,却忽视洪水滔天情况下的破坏力,故D项正确;“看到了事物的反面”是道家思想的特点,故A项排除;B项强调的是联系,而材料强调的是类比,排除;“人性本善”仅能体现孟子的性善论,故C项排除。
2.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B.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必究
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故B项正确;司隶校尉有监察职能但与刑狱无关,排除A项;司隶校尉可以监察首都附近郡,也可监察中央百官,故C项错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是刺史,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点睛】“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