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中华”的主要内涵是
A. 地域 B. 文化 C. 法律 D. 种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与历史常识。关键信息: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从题干材料反映出所谓中华即是有着共同的文化,这是主要内涵,故正确选项为B项;ACD项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历史常识•中华的主要内涵
A. 租佃关系日趋稳定
B. 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C. 土地经营规模扩大
D. 注重生产的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朝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 “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知,明末江南农村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本题答案选D项。租佃关系日趋稳定,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BC三项。
3.宋明时期民间自愿组织制定了许多道德公约、互助公约,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这说明当时
A. 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B. 心学成为当时儒学中的主流思潮
C. 儒家伦理逐渐普及
D. 王守仁的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答案】C
【解析】
根据“旨在劝诱人心向善,广教化而厚风俗”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重视道德教化,“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守仁制订的《南赣乡约》”,王守仁是宋明理学的代表,说明儒家伦理逐渐普及,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说明王守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