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考试试题 > 生物地理 > 高三地理 > 其他

其他

  •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0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地理试卷华师大版

    浙江金丽衢二十校学年高三第一次联考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假设右图表示某纬线圈,A、B、C为该纬线圈上的三点,其中AB弧为昼弧,ACB为夜弧,回答1~3题。 1.右图中C处日出时间为(  ) A.2时         B.5时          C.8时         D.10时 2.在图示时刻,假设B点的经度为30°E,

  • 高三地理上学期基础调研测试

    地  理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综合题)两部分。第一卷从第1页至第6页,第二卷从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作答第一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2.第一卷答案必须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一、选择题(共

  • 地球地图同步测试

    地球地图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绘一张学校平面图,采取下面哪一种比例尺最合适? A、1:1000  B、1/  C、1: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千米 2、某地图沿赤道3个经度的长度为33.3cm,该图的比例尺为 A、1∶100,000   B、1∶300,000  C、1∶1,000,000   D、1∶3,000,000

  • 地球和地图检测题

    《地球和地图》检测题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陈和平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 月22 日,我国某中学的地理小组的同学,进行太阳高度值测量,在学校的操场上选择一点A 处,垂直立一个竹杆(杆长2 米),进行太阳高度角和当地经纬度观测,将观测到的杆端点在地面所投影的变化记录在操场平地上(如下图),回答1-2 题。 1 .该地的地理坐标约为 A . 东经127 . 5度 北纬21度34分

  • 高三地理地图训练题

    高三地理地图训练题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虚线表示昏线,完成1~6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A.先向南,再向西南  B.向北   C.先向东南,再向南  D.向南 2.图中陡崖的顶部高度可能是   A.580米   B.400米   C.690米   D.200米

  • 高三地理第八周周练卷

    高三地理综第八周周练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山脉中,属于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的是 A.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 

  • 高三地理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河南省济源一中高三地理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 命题人 李江河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共6页,第Ⅱ卷共2页。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60分) 下图为圣彼得堡6月22日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4题: 1.根据图推断,圣彼得堡的地理坐标为 A.53°26′N ,30°E                B.53°26′N ,45°E C.60°N, 30°E    

  • 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测试题

    辽宁省辽阳县三高中 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 张国宏  考试时间2006、9、9     考试范围 地球、地图、世界地理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56题,84分) 图1是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图中每一方格的边长为1千米。请回答1-3题: 1.从东塘村到圭塘村的小径长度约为                

  • 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周练习试题

    莘县明天中学高三地理上学期第二周练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南半球昼长于夜的时段是 A.冬至到夏至 B.春分到秋分 C.夏至到冬至 D.秋分到春分 2、甲、乙两点都处在北半球热带地区,甲点的纬度高于乙点,则

  • 高中地理会考总复习单元八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后果   ⑴环境污染:①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  污染、   污染、  污染。 ②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         污染。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