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是一个美丽的所在,因时隔多年,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我只记得当年我荒诞的想法,山东曲阜的孔圣人何以在此拥有香火?!莫非他的足迹从北国的齐鲁大地涉足到了南疆边陲?等到进了庙宇,我才明白并非如我的想象。原来,东晋时,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于是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并未建孔庙,宋仁宗时在学宫前面建庙。目的是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这里的香火很是旺盛,虔诚的善男信女是为了沾一点夫子的灵气,还是真的出于对他的景仰?没有谁会去深究。
夫子庙前是秦淮河,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据说是全国照壁之最。这里聚集了秦淮许多有名的建筑,北岸庙前的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庙东的魁星阁;从这些建筑,我们可以窥见她昔日的繁华。
坐落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历时六百多年,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一些建筑也无法恢复原貌,但它的空间布局仍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也未受损坏。
看着这规模宏大的建筑,我不由想起了朱元璋传奇的人生,从放牛郎到登上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期间该经历了多少的人生磨难啊。想起他,就想起了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据说,以前我们的国人没有插秧的习惯,因当年朱元璋放牛,牛吃了人家的秧苗,主家斥责他,在无奈之下,他心生一计,将秧苗分开插种,结果到收获之日,田产增加,随后,插秧便开始推行。故事的真假,我们无需考证。不过,我们籍此知道他贫寒的出身,也许这才是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内涵吧。
南京有十八个带“门”字的地名,不明就里的人觉得奇怪,其实这跟朱元璋有关。朱元璋死后,为混淆视听,在出殡之日,十八道城门同时出殡,一样的皇家仪仗,一样的豪华阵容,让老百姓一头雾水,看不出哪一处是真。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