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日,齐齐哈尔铁路六小一(3)班里,有两位特别的同学。一个是30多岁的妇女,为了不影响后排同学的视线,她弓着身子,蜷缩在一个小板凳上。她的同桌是个孩子,一双空洞的眼睛东张西望,老师领着大家朗读课文,他却一声不吭……
同桌妈妈这是一个妈妈带着聋哑儿子在上课。妈妈叫陶艳波,儿子叫杨乃斌。小乃斌四个月大时因为高烧烧坏了耳神经,从此陷入了无声的世界。
小乃斌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陶艳波担心聋哑学校没有语言交流环境,会影响儿子,便坚持送儿子上正常小学。在她的再三恳求下,齐齐哈尔铁路六小收下了小乃斌,并且同意陶艳波跟孩子一起上学,充当孩子的耳朵。
求学路上,任何正常的孩子都会遭遇难题,更何况杨乃斌这样一个失去听力的孩子。刚开始,一堂课下来,杨乃斌常常是一无所获。陶艳波必须晚上放学回家后,将白天上课的内容一点点“讲”给儿子听。
渐渐地,杨乃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唇语,可以凭借助听器和唇语的帮助,进行一些简单的语言交流了。
陶艳波从电视里看到有一种先进的人工耳蜗,能大大提高听觉障碍者的听力。她尽其所能地到处凑钱,终于在一个月后带着杨乃斌到北京做了安装人工耳蜗的手术。
将捕捉到的声音转换成语言,还需一个艰辛的过程,陶艳波又带着儿子开始了听力训练。―年后,杨乃斌慢慢适应了利用人工耳蜗与人交流。只是上课时他只能听懂3O%,依然离不开母亲的耳朵。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