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 快读网 > 读后感 > 读后感2000字 > 正文

:《数字广播发展研究》的读后感2000字

来源:快读网 编辑:秩名 时间:2015-06-17
:

  关于广播是否会消失的问题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了,自电视诞生的那一天,就不停地有人预言广播的消失。而现在互联网的出现,似乎更预示了广播将要消失的悲剧。确实,相对拥有声话优势的电视,以及集多媒体于一身的网络,广播这种单一的传播方式与功能,早就不再有当初的那种主导能力了。这就意味着广播将要消失吗?当然不是,广播只不过和其他所有媒体一样,从最初的强势出现转成了现在的平稳发展,正在并将继续为人类的传播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便出现了现在的数字广播。而《数字广播发展研究》正是讲的广播与数字媒体融合之后的发展趋势。

  在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广播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不论是节目形式,还是播出形式。首先出现的仅仅是广播的网络版,就是将已经播出的广播内容和广播稿件放在网上,然后出现了网络直播,可以通过网络收听正在播出的广播节目。这应该是所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最直接的方式了。就像所有的报纸都在推出电子版一样,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网上开通的直播通道。

  这种融合过程,也必然打上网络发展的烙印,微电台的出现便是这样一个例子。微电台是新浪微博推出的将传统电台与微博相结合的全新产品,于2011年5月10日正式上线。微电台突破了以往收听电台的地域及终端限制,使网友在浏览微博的同时,也能收听到自己喜欢的电台。同时,借助网络的强大互动能力,听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就能与节目组进行交流,比打电话方便很多。广播是唯一的“非排他性”媒体,人们在听广播的时候并不妨碍手中的工作。微电台更完美的体现着这一优势,尤其是现在电脑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收音机数量的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人们更多的时间会在电脑旁边度过,而一边打开微电台,一边浏览微博或者做其他事情,听到有意思的地方,还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当然了,这里单独将微电台从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电台中提出来,并不是其他网络广播不具有这样的优势,而是微电台更明显的体现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并且是在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这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更为独特的电台形式,那就是所谓的音乐电台。传统的广播节目中就有音乐类节目,而音乐在广播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但在这些音乐电台中,其他所有的广播元素都被剔除了,仅剩下了音乐。音乐电台一般都附加在一下音乐软件上,比如QQ音乐、酷狗上面,都专门开辟出了音乐电台,没有了主持人,仅仅是分门别类的播放各种音乐。事实上,我们已经很难在这种音乐电台中看到广播的影子了,因为它不符合广播的哲学,而我承认微电台是广播的发展形式也正是这个原因。那么,什么是广播的哲学,或者说什么是广播?

  在广播也随着所有媒体大发展的潮流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定义这些广泛播送的声音了,甚至可以说,广播的定义都应该随之改变。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这是百度名片给广播下的定义,这里更明确的规定了广播是新闻传播工具,虽然并不完全准确,但也说明广播存在的意义,那就是传播新闻,这也是广播诞生的意义所在。但现如今的广播节目,传播新闻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更多样化的节目内容形式层出不穷,音乐类的、故事类的,甚至还出现了广播剧这样的新鲜种类,不得不说,这些都是广播发展的表现。那么,作为这发展道路上比较特殊的音乐电台呢,能不能仅仅看作是发展的其中一个方面呢?我不能赞同。何谓发展,即事物由小到大、有简单到复杂、有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但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被称为核心的东西是不变的,而广播的核心也是精髓所在,我认为是交谈。任何一个广播节目,不管其内容和定位是什么,都必须通过语言的交流才能够达到。这里所说的交流简单来讲就是主持人。事实上,这种交流也是电视与广播的共同点。必须要有一个交流的点存在,才能算作是一个信息的播送过程,即所谓的必须要有一个主体,才能有一个客体存在。这种交流的重要性,是每个做广播节目的人所必须要理解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强调广播稿中的口语化,因为我们是在与潜在的对象交谈,是让他们理解我们播出的稿子,让他们对我们播出的内容产生听的兴趣。我们经常会去分析广播存在的必然性,比如在灾难时期广播是唯一的通讯方式,比如车载广播拯救了广播等等。实际上,拯救广播的,是那些正在做广播的人们,是那些真正理解了广播哲学的人们,正因为理解了广播哲学,才能为广播不断的向前发展铺平道路,才能不依靠外力使广播得以继续存在并继续发展。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上一篇: 《与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书》的读后感2000字
下一篇: 《论自由》读后感2000字
热点图文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

Copyright © 2002-2020 KUAIDU. 快读网 版权所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