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拜读古人留下的文章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章呢?或许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想寻找“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另一个原因是想从历史的经验中引发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寻找我们当下及以后要走的路。古人留下的文章千千万万,但是那些被后人代代相传,且推崇备至的文章为数不多,这些文章大多辞藻华丽,构局精巧,然而最最重要的是它里面沉淀着古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古人看待生活的视角。
我分享的这三篇文章分别是《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和《赤壁赋》。
《兰亭集序》记载了一次祓禊活动(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这次活动场面宏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活动所在的环境异常优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气氛非常之好“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作者在最快乐的时候却笔锋一转,继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一悲叹。
《圣经》传道书中记载,“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还有“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面对宴乐,面对舒适我们浑浑噩噩的去过,沉溺于其中,谁又去考虑生活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呢,唯独面对死亡,面对遭丧时我们才会真正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去度过我们有限的一生,或许这就是《兰亭集序》带给我们的思考。
《滕王阁序》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一气呵成。滕王阁占尽地利“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而且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俊采星驰。宴会排场“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宴会占尽天时“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周围环境极具美感意境,犹如一幅山水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里的文客雅士,作诗,赋乐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灵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
欢乐逝去,悲哀袭来。作者想到自己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作者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
同为弱冠之年的我可有过像王勃那样的志向,置身沙场,对四面仇敌大喝,“犯我河山者,虽远必诛”。是否想过在自己有了一点名气,成就之时放弃一切,去孝敬自己的父母。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中所选用的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以及用户投稿,由于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关知识产权的登记,如有知识产权人并不愿意我们使用,如果有侵权请立即联系:1234567890@qq.com,我们立即下架或删除。
相关文章:
快读网 www.kuaidu.com.cn 网站邮箱:wodd7@hotmail.com